今天要介紹二款一起募資的遊戲,分別是《Solani》與《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二款遊戲都是以星星與神話為主題、美術精緻可愛的輕策遊戲,而這篇文章也是未來兩週最後一篇仔細介紹規則的文章,雖然今天是愚人節,但這不是愚人節的玩笑,因為接下來哈士奇得閉關認真唸書,要是再分心寫推坑文我就是小狗(?)!不過這段期間還是會以「那些年錯過的桌遊」的形式,和大家簡單提一下這段期間無法詳細介紹的遊戲,等這陣子忙完後再繼續為大家仔細翻譯規則、推坑桌遊,另外四月份也會舉辦一場偵探解謎活動!期待大家能一同共襄盛舉(?),也請大家繼續關注那隻哈士奇唷!
遊戲人數:1 – 4 人 遊戲時間:30 – 60 分鐘 募資結束日期:4 / 14
在我們所在的世界—第五世界剛剛誕生時,世界被籠罩在黑暗之中黯淡無光,先民們從下界帶來了四道光芒,先民之母祈求它們為先民們點亮這個世界,光芒們應許了先民之母的祈求,以自身的光芒照亮世界,世界因此有了光,也有了日夜之別,但這些光芒是那樣的遙不可及,既無法給予我們溫暖,更感受不到四季更迭與溫度變化。於是先民們請求先民之父為土地帶來溫暖,先民之父熱烈地回應了先民們的期待,但他的光芒卻過於炙熱而引起了大火與令人窒息的濃煙。
終於,先民之母想到了能為世界同時帶來光與溫度的辦法,她與她的幫助者們將一片水晶鑿成了二個大圓盤,由二位睿智的老人自願奉獻他們的生命,讓先民之母將他們的靈魂刻印在圓盤上,再以老鷹的羽毛裝飾,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最後再由火之祖以閃電將圓盤固定在天上,此後這二個圓盤—也就是太陽與月亮—便在天空中規律地移動與昇落。
接著,先民之母從散落在鹿皮地毯上的水晶碎片與粉塵中,選擇了一塊最大、最圓的水晶,交由火之祖以閃電固定在天上,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北極星,然後,他們又將剩下的水晶,化為填滿漆黑夜空的星辰。此後,先民之母、先民之父,火之祖,以及後來加入的郊狼,便輪流掌管著夜空的星辰運行,並將他們排列成星座,指引著納瓦霍人。
然而這樣規律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郊狼對枯燥單調的管理工作失去了耐性,趁著眾人不注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起了鹿皮地毯的一角,將地毯上剩下的水晶灑上了天空,形成了夜空裡耀眼的銀河。
遊戲共進行 12 輪,每輪遊戲分成五個階段:準備、輪抽、放置、特別輪抽、整理。
每輪遊戲開始時,依照遊戲人數為 1 – 2 / 3 / 4 人,抽取 3 / 4 / 5 個星團版塊與星線版塊,並放置在主遊戲圖版的指定位置。
每位玩家輪流選擇 1 個星團版塊與 1 個星線版塊,並放置在個人圖版下方的存放區,拿完 2 個版塊的玩家立即執行放置階段,無須等候其他玩家。輪抽階段執行步驟依序如下:
例如紅色玩家拿取 4 顆星星的星團版塊,可以與中央區域任意 4 個星球版塊交換。綠色玩家拿取 2 顆星星的星團版塊,只能與左下角的星球版塊交換。
放置規則為:
遊戲進行 12 輪之後結束,依照下列條件計算分數,並由最高分的玩家獲勝:
由分數最高的玩家獲勝,平手時,由星團版塊得分較高的玩家獲勝,依然平手時,則共享勝利。
遊戲人數:1 – 4 人 遊戲時間:60 分鐘 募資結束日期:4 / 14
我的母親告訴我,滿天的星辰與銀河,是一個來自火焰的女孩所創造的。
曾經,在先民的時代,夜晚的天空只是一片深沈而無止盡、彷彿能將人吞噬的黑暗,村子裡的長老們擔心黑暗裡潛伏著無法察覺的危險,而禁止人們在無光的夜晚於村子外頭冒險。
村子裡一個年輕的女孩,對於長老們的禁令與村民們必須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危險環境中冒險感到難過,於是在某個晚上,趁著她的母親做完晚飯,她將手放到母親生火造飯所升起的火堆裡,捧了一手木頭燃燒後的餘燼,她向著手中散布著點點紅光的灰白餘燼細語:「木頭的餘燼哪!你們將成為夜空裡的銀河,你們將為夜空繫上一抹瑩白,而星辰將在你們的周圍點綴。你們與星辰將在黑夜裡,以幽微的熒光為人們照亮回家的道路。」
說完,她對著掌中的灰燼吹了一口氣,木頭的餘燼徐徐地飛出了女孩的掌中,在半空中不停地迴旋輕揚,飄向無盡黑暗的夜空。
於是,木頭的餘燼,在夜空成了銀河。
玩家在遊戲中扮演村子的長老,每晚,長老們凝視著夜空裡星辰,以老人獨有的智慧在看似雜亂無序的星辰中找出星座,並以星光指引村民們前進的方向,使他們能安全無虞地在黑暗中以收集水果,魚類、各種大小的野味等生存急需的資源,村民蒐集的資源越多,玩家在村民中的聲望便越高,遊戲結束時聲望最高的玩家獲勝。
玩家可以透過三種方式獲得聲望:
遊戲共進行 8 輪,每輪分為四個階段:
以每位玩家的長老米寶與造星女孩米寶在夜空軌上的距離決定玩家的行動順位,二者之間的距離越近,行動順位越前,而每輪遊戲結束時,造星女孩會往前移動 1 格,而與造星女孩距離最遠的長老則會往前移動,填補造星女孩所留下的空位,並成為新的起始玩家。
每位玩家同時從自己的星星袋裡抽取 3 個星星版塊,並放置在個人圖版上,放置規則為:
星塵標記是上圖中白色的圓形配件,在遊戲中,星塵標記的作用相當於是「句號」,可以與星星版塊上線段相連以作為線段的終點,放置規則為:
玩家可以透過下列三種方式獲得星塵:
星座是指由星星版塊與星塵連接所組成的圖樣,完成星座的條件有二個:至少包含 1 個發光版塊、所有線段都合法與其他版塊或標記相連(沒有延伸至尚未放置版塊的空格)。完成星座時可以獲得下列獎勵:
依照行動順位,每位玩家從六種行動(偵查、採集、奉獻、凝視星空、召回、獲得 1 個星塵)中,任意選擇二種執行(可重複選擇相同行動)。
主遊戲圖版上繪有村莊與採集地點,而二者之間由數個漩渦圖示所形成的路徑連接,執行偵查行動時,玩家在每個漩渦圖示上放置指定顏色的光之水晶,即可照亮村莊通往採集地點的道路。當玩家在一次行動中,擺放 3 / 4 / 5 / 6+ 個光之水晶時,可以獲得連接獎勵標記上的獎勵。放置水晶的規則為:
玩家選擇任意 1 個已與村莊連接(已使用光之水晶照亮路徑),而且仍有資源(水果或獵物)的採集地點,支付指定種類與數量的光之水晶作為行動費用(圖 3a)後,從採集地點拿取 1 個資源(圖 1),並將部落米寶放置在採集地點旁或是早鳥獎勵的格子上(圖 2 或圖 3b)。
如果採集地點的早鳥獎勵尚未被領取,玩家可以將部落米寶放在早鳥獎勵格子上(圖 3b),支付格子上所指定的光之水晶,並獲得星塵或勝利點數作為獎勵。
玩家將 1 個部落米寶放置到村莊裡的奉獻空格上,並支付特定類型的資源交換聲望點數。交換方式為:
將 1 個部落米寶放置到夜空圖版的夜空軌上。隨著遊戲進行,造星女孩與長老米寶不斷前進,夜空軌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空格,玩家可以將部落米寶放置在任意的空格上,而夜空軌上的米寶數量與位置,將決定「木頭餘燼階段」時抽取的標記數量與玩家選擇標記的順序。
取回放置在採集地點、奉獻空格以及夜空圖版上的部落米寶,玩家可以取回任意數量的米寶。
獲得 1 個星塵標記。
玩家可以在自己回合的任意時點使用木頭餘燼標記,並執行標記上所指示的行動。
玩家依序執行下列行動:
當在夜空圖版上的造星女孩米寶無法再繼續前進時,遊戲結束,所有玩家使用完剩餘的星塵標記後,進入終局計分階段,每 1 個未奉獻的水果 / 魚 / 兔子 / 羚羊,可以獲得 1 / 2 / 2 / 3 點聲望點數。計算完分數後,由聲望點數最多的玩家獲勝,平手時,依序比較剩餘的光之標記與星塵數量、個人圖版上剩餘的空格決定勝負,仍然平手時,玩家們共享勝利。
《Solani》與《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的主題設定都很浪漫,美術也很漂亮,遊戲規則也不難,但是說明書的編寫方式非常需要改進,尤其是《Solani》完全沒有圖示說明遊戲配件,只能從圖示中猜測大概某些名詞大概是指哪些東西,所以如果規則有理解錯誤的地方,還請讀者們見諒。
《Solani》是一款抽象版塊放置與輪抽的拼圖遊戲,遊戲的難度主要來自於玩家們必須將二種版塊(星團與星線版塊)交錯放置,設法平衡「星團版塊上的星星數量」以及「與版塊相連的星線數量」以獲得分數,在擺放版塊的同時,也要努力包圍漆黑夜空版塊、孤立星球版塊(沒有連接任何星線),以及其他加分條件讓自己獲得更多分數,十分依賴玩家對於場面資源的掌握與空間規劃的判斷,是一款需要動腦思考,但玩家之間互動性比較低的遊戲。
《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的主要遊戲機制則是拼圖、工人放置與版塊放置,與《Solani》相比,《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的拼放版塊的規則與複雜度比較簡單,但運氣與變化度卻比較高,玩家從袋子裡隨機抽取星星版塊,將版塊以線段連接的方式拼放在圖版上,並設法完成封閉區域與完成星座,雖然玩家在拼放版塊時所需要考量的要素比較少,但《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除了拼圖之外,還結合了工人放置的遊戲機制讓玩家互相搶奪資源與獎勵,並透過拼圖擺放所獲得的水晶作為支付與解鎖行動所需的資源,同時還有行動順位會影響玩家抽取標記的順序,因此整體遊戲的層次與玩家之間的互動性都比《Solani》要高上許多。
《Solani》與《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雖然部份遊戲機制類似,但整體遊戲體驗卻截然不同,《Solani》透過輪抽機制讓玩家們輪流選擇版塊,考驗玩家們判斷局勢與空間規劃的能力,玩家之間的競爭性比較強烈,而《The Girl Who Made The Stars》則擁有較多色彩繽紛的可愛配件,結合各種淺嘗即止的機制,帶給玩家輕鬆而多元的遊戲體驗,讀者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與需求,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遊戲。